述聖嚴法師述聖嚴法師 教育和關懷 如何達到「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」的目標呢? 我們要以教育來達到關懷的目的,並以關懷來成就教育的功能。用慈悲心來關懷他人,乃至遍及於一切眾生;用智慧心來觀照自我,乃至微細的一個念頭。一個懂得關懷他人的人,必是勤懇、負責、勇於將自己奉獻出來的人。 為了關他人,必然知所努力,從自身做起,先使自己的身心,保持健康快樂,才有能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,為眾生解困救急。 宇宙觀 在地球上修地觀,人就很渺小了,再作宇宙觀,地球於宇宙中,不也只是一粒微塵而已。 了解到這一層,就會有自知之明,自能量力,知道自己不可能是個偉大的人,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公認你偉大,又能大到那裡去呢? 人若能自知渺小,道心就會生出來。自知所知有限,所佔位置有限,所擁有的時間有限,既然如此有限,還有什麼丟不開,放不下呢?能有這樣的感覺,你就會虛懷若谷,謙下敬上,敦睦朋友,就會和道相應。 轉述聖嚴法師 善用無常的觀念 「無常」是指世間現象,都在不斷地生生滅滅。 若能懂得一切現象都是無常,便能未來充滿信心,對世間充滿希望;對美好的抱持感謝,對不好的感到樂觀。因此,禪宗的雲門禪師要說「日日是好日」,沒有任何時間令人失望,也沒有任何努力永遠失敗,自然天天都是大好的日子了。若能細心體驗,不僅日日是好日,而且念念都是好念頭,雖然並非念念清淨,甚至許多念頭都是不很好,只要知道,馬上回到方法,便是一個新的開始。 是故,每當發現一個不好的念頭,立即會有一個新的開始,內心自然歡喜,在此身心輕鬆的狀態下,便會感到時間過得很快,可見若能善用「無常」的觀念,便能生活在念念新生、時時平安、精進不懈的喜悅中。 轉述聖嚴法師 生活心法】長生不老? 唐朝善導大師最初修行時,突然間在床鋪上發現兩卷仙經-----長生不老之經,他說這是魔鬼叫他修煉仙法,所以他不相信。 他相信佛法所說,世間無一法是永恆的,諸法無常,身體一定會死,想求真正的長生不老,還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因此他仍舊繼續修習念佛法門。 佛法稱生與死為「了生脫死」,而非「長生不老」。當心執著身體不放,心就會被身體所障礙,這就是生死法。 有好多人不懂得佛法,不懂得因緣所生法是無常的,世間一切現象是逃不了生與滅的。人既然能夠生,便一定會死,但是為了活得更久,希望不死,因此人間才會出現長生不老的願望和學說。 以佛法來看,這是妄想,不切實際,根本不可能的。 ※ 無常具有警愓的作用,讓人時刻心存危機感,激勵人要珍惜光陰。 四個努力目標 我們需要人間化、現代化、學術化、實踐化的佛教。 否則,人間若沒有正確的佛教信仰,雖有佛教寺院,人的心地還是一片黑暗;若不考慮現代社會的需求配合現代生活的脈動,佛教便會被現代人類揚棄;若不做高深的研究,佛教就會被民間信仰同化;如果沒有行解並重的修行體驗,佛教就會讓人僅當做知識學問看待。我們的法鼓山,就是要朝著這四個目標努力。 提昇佛教的功能,才有希望提昇人的品質,唯有提昇個人的品質,始可能以身作則,影響他人,淨化社會。 轉述聖嚴法師 業障深重 業重障深的人,未修禪定時,身心尚不覺得痛苦,進入修行禪定的生活時,身障、心障,層出不窮,使他認為不是修行的根器而生退道之心。 這種人,最好的辦法是以發心為大眾服勞役,為常住做苦力,不求成就,但求消業,日久之後,得失是非、名利物欲之心漸淡,即使未得深定,其心已漸清明。故在修行階段的修行生活,除非已經認定這是你想走和當走的路,否則不是一條輕鬆愉快的坦途。 所以每當有人向我請求准予出家,我都會一再強調:修行很苦,出家很窮,必須以入地獄受苦報的心理準備來求剃度。不要幻想,以為寺院生活清淨無惱,猶如天堂淨土,否則還是在家修行好人。 轉述聖嚴法師 【聖嚴法師開示】懂得因果,更積極 很多人以為佛教的因果觀念是消極的,其實不然,學佛的人如果懂得因果的觀念,一定會更積極努力。因為即使努力,還不一定能夠得到成果,也就是說「種瓜不一定得瓜,種豆不一定得豆」;然而如果不努力,就更不可能得到成果。 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些人能不勞而獲,例如有些人命好,生在有錢人家,不需要工作、不需要努力,就可以享福。可是,當他的父母過世以後,他的財產還能不能保得住,恐怕就有問題了。 所以,真正有福報的人,是努力奉獻的人;不斷在享福的人,福報享完就沒有了。我常常說:「享福的人沒有福,培福、造福的人才有福。」福報享完了,就像銀行裡的錢用完了,等於是坐吃山空。 因此,我們如果懂得因果的觀念,一定會非常勤奮、積極,絕對不會悲觀、消極。 轉述聖嚴法師 惜福 當我們得到一粥一飯與半絲半縷的時候,該是承受了多少人的智力和勞力所賜予的大恩大德了。 因而,我們將自己貢獻給社會的大眾,為的是要報恩而非施恩,這還是僅就人類而言,若透過三世因果及六道輪迴的關係來看,一切的異類眾生,亦無一不是自己的恩人。 所以,菩薩廣度眾生,是懷著報恩的心情,絕對不敢反以作為眾生的恩人自居。所以,眾生以菩薩為福田,菩薩則以眾生為福田。 轉述聖嚴法師 儲蓄觀 人類為了生活的保障及生命的安全,必須養成隨時儲蓄的觀念和習慣,儲蓄的方式可有兩種,一是有限的,一是無限的。 有限的是以財產存於銀行,無限的是以財產存於社會。前者是為保障個人及家庭的安全,後者是為保障整體社會的安全。個人不離全體,所以兩者的儲蓄,都有利於個人。儲蓄的時間也有兩種,一是現世的儲蓄,二是永恆的儲蓄。現世是於即身的自我獲得回饋,永恆則是於無限的未來享用不盡。 一般的銀行存款及現實的社會福利,都能立竿見影,所以是為現世利益而儲蓄。佛教的弘化事業,護持三寶,以佛法救濟人心乃是無盡藏的儲蓄,只要有佛法傳流之時,你的功德就跟著傳遍,跟著傳流,那豈不是永恆而普遍的儲蓄嗎? 轉述聖嚴法師 金剛怒目 大修行者斷除一分煩惱,即長養一分智慧,再用智慧斷煩惱,這是自修的過程。在自斷煩惱的同時,也用智慧廣度眾生;以智慧度眾生的表現,則可利用煩惱相,如果大修行人不能隨機應現煩惱相,便不能做大佛事。 諸位聽過「金剛怒目」的話了,那是以憤怒的威武相,來攝伏剛強頑劣的眾生,便是煩惱相。此與眾生不同,雖然外現煩惱相,內在卻是智慧心。例如觀世音等大菩薩現鬼王相,密教的不動明王現忿怒相。當然「菩薩低眉」的慈悲相,讓人一看,就有清淨智慧的安全感。 事實上,佛與菩薩,也常現煩惱的眾生相,甚至修行層次越高,煩惱斷得越清淨,能現的眾生相越多,被度的眾生也越廣。 述聖嚴法師 教育和關懷 如何達到「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」的目標呢? 我們要以教育來達到關懷的目的,並以關懷來成就教育的功能。用慈悲心來關懷他人,乃至遍及於一切眾生;用智慧心來觀照自我,乃至微細的一個念頭。一個懂得關懷他人的人,必是勤懇、負責、勇於將自己奉獻出來的人。 為了關他人,必然知所努力,從自身做起,先使自己的身心,保持健康快樂,才有能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,為眾生解困救急。 .
- May 12 Sat 2012 10:14
述聖嚴法師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